valium online

宣教的策略

great-commissions一. 引言
  今日的宣教工作非常注重社會的需要、時代的挑戰、統計的數字和事工的策略。無可否認,這些數據和技術都是非常重要;但請勿忘記,宣教乃屬靈的工作,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 。因此,我們必須以神的話語為基礎,順從聖靈的引導,宣教工作才有果效。
  英國著名的聖經學者斯托德(John R.W. Stott)曾說:若沒有聖經,普世福音遍傳根本不可能。…… 因為聖經頒布普世福音遍傳的訓令,教導我們當傳的信息,指示我們宣教的模式﹔神的話語更是大有能力。
  因此,聖經是一切宣教工作的基礎。本文試從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與撒馬利亞婦女的故事,看跨文化的宣教工作。首先讓我們看看耶穌的背景和初期的工作,然後再看他如何進入撒馬利亞。
二. 耶穌是道地的猶太人
  從耶穌的人性來說,他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他生於猶太的伯利恆,長於加利利的拿撒勒,是道地的猶太人。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很詳細地追溯耶穌的族譜,直到大衛、亞伯拉罕,甚至亞當。所以從人的角度來看,他是大衛支派的猶太人。
  耶穌的肉身父母 ¾ 約瑟和馬利亞──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平民百姓,是循規蹈矩的猶太人,遵守摩西的律法,每年都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耶穌生下來第八天,父母 就給他行割禮﹔滿了潔淨的日子(四十日),就帶耶穌上耶路撒冷獻給神。他們完全 按照利未記第十二章所定的規矩來行。路加福音第二章記載這段事蹟時,多次用「按摩西律法」(路二22),「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記」(23節),「又要照主的律法上所說」 (24節),「要照律法的規矩辦理」(27節),「約瑟和馬利亞照主的律法辦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去了」(39節)。換句話說,耶穌從小就接受、遵守猶太人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所以從文化角度去看,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猶太人。
三. 耶穌首先在猶太人中工作
  聖經對耶穌成長的日子記載很少。只有馬太福音第二章記載主的使者向約瑟顯 現,囑他帶著嬰孩耶穌和馬利亞逃到埃及,以躲避希律王的追殺(13-14節),而在希律王死後,又吩咐他們回到以色列地(19-20節)﹔以及路加福音第二章,耶穌十二歲時隨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的一段故事。我們相信,耶穌在他成長的日子是在拿撒勒過著與一般猶太人無異的生活,他耐心等待神的時間。
  直至神約定的時間,耶穌才離開加利利,走向約旦河,接受約翰的洗禮,並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
  當耶穌聽見約翰被下監,他就回到加利利去,開始傳道,滿有聖靈的能力。「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他在會堂裏教訓人,眾人 都稱讚他。」( 路四14-15)
  耶穌開始傳道,呼召門徒(太四18-22﹔可一16-20﹔路五10,六12-16), 行第一次神蹟(約二1-11),第一次趕鬼醫病(可一21-31), 這一切都是在加利利進行的。漸漸地,「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敍利亞」(太四24),也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著他」(25節)。
  逾越節時,耶穌上耶路撒冷去。他看見聖殿被人用作謀取私利的場所,心中忿怒,於是將牛、羊、鴿子都趕出去,並推倒兌換銀錢的桌子,向他們說:「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約二16) 雖然部分猶太人質疑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18節),但也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相信了他(23節)。於是他繼續留在猶太地,向猶太人傳道(22節) 。
四. 耶穌刻意經過撒馬利亞
  當耶穌的工作在猶太地開展,跟隨他的人增加,法利賽人心生嫉妒。耶穌聞訊,即決定要離開猶太,回到加利利去。(約四1-3)
  從猶太到加利利最直接的路線,當然是穿越撒馬利亞。但撒馬利亞不是猶太人 的地方。而且,猶太人一向鄙視撒馬利亞人,認為他們血統不純正、宗教信仰偏差, 不願意與他們來往。所以,猶太人一向不願意取道撒馬利亞,寧願繞路而行。
  究竟撒馬利亞人是誰﹖為甚麼他們血統不純正、宗教信仰偏差﹖讓我們看看以下的歷史:
  約在主前722年,何西亞作以色列王的時候,亞述王攻佔了撒馬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又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亞述人來,安置在撒馬利亞的城邑。(詳見列王紀下十七章)這些外邦人不認識真神。雖然亞述王叫一位從撒 馬利亞被擄至亞述的祭司回到撒馬利亞,教他們怎樣敬畏耶和華,但各族仍按他們的風俗製造神像,安放在邱壇的殿中。聖經告訴我們說:「於是有一個從撒馬利亞擄去的祭司回來,住在伯特利,指教他們怎樣敬畏耶和華。…… 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王下十七28-33)未被擄的以色列人也受這些移民影響,其中更有一些和這些外邦移民通婚。從此,撒馬利亞人在血統和宗教方面都不純正了。「如此這些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他們的偶像。他們子子孫孫也都照樣行,效法他們的祖宗,直到今日。」(王下十七41)所以,猶太人一直輕視撒馬利亞人,認為他們是混血兒、外邦人,又不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以色列人的律法、典章、誡命。
  耶穌從猶太往加利利,聖經說「必須經過撒馬利亞」(約四4) 。為甚麼說「必須」 ﹖他不知道以色列人一向不要經過撒馬利亞嗎﹖他是要趕路嗎﹖我想都不是。 他不可能不知道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間的關係。他也不是要趕路﹔因為下文告訴我 們,他後來應撒馬利亞人之邀,在敍加城住了兩天,可見他不用趕著去加利利。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耶穌「知道」在撒馬利亞有重要的事奉,他「順服」 聖靈的帶領,他「選擇」 經過撒馬利亞。他 「必須」 經過撒馬利亞,目的是要完成那差他來的天父所預定的工作。
五. 耶穌開始跨文化的工作
  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是兩個不同卻相近的民族──血源有關,文化、語言、宗教和風俗都很相近,然而,兩族卻壁壘分明,加上歷史的因素,更使雙方互不往來。
  用今日宣教學的術語來說,他們是兩個不同的群體 (People Group) ,需要有人分別在其中傳播福音。
  當時,耶穌剛出來傳道不久,他的工作主要是在猶太人中間,未有機會接觸其 他族群,也沒有和撒馬利亞人來往。他的門徒全都是猶太人,而且民族優越感很強。 所以,耶穌要親自解開兩族之間的情結,要將福音傳給撒馬利亞人。
  門徒的民族優越感從下面的事件可略知一二。有一次,耶穌請門徒到一個撒馬利亞村莊為他預備,那裏的人不願意接待他。門徒竟然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嗎﹖」(路九54) 耶穌責備他們說:,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55-56節)
  要進入一個未聞福音且有芥蒂的群體,需要有豐富經驗的開荒型宣教士,甘 願冒險,亦不顧被本族人的誤會,有技巧地突破各種文化、言語、政治、宗教的障 礙,將福音傳給對方。耶穌深明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之間的恩怨,於是親自向撒馬 利亞人傳福音,以打破猶、撒互不往來的傳統,向門徒示範。
六. 突破傳統
  耶穌和門徒長途跋涉,又餓又累。門徒往撒馬利亞的敍加城裏購買食物, 而耶穌就在城外的雅各井旁歇息。就在這時候,一位撒馬利亞婦人到城外來打水。本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孤男寡女是不宜攀談的,更何況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是撒馬利亞人,一個是尊貴的拉比、另一個是陌生婦人。耶穌竟向她討水喝。
  猶太人中有句話說:“To eat bread with the Samaritan was like eating swine's flesh.”(與撒馬利亞人用飯,猶如吃豬肉一樣的不潔。) 由此可見,猶太人絕不會與撒馬利亞人同桌吃飯,更不會用撒馬利亞人的食物盛器來吃喝。怪不得當耶穌向那撒馬利亞婦人討水喝時,那婦人反問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女要水喝呢﹖」(約四9)
  尤有甚者,這位婦人不是循規蹈矩的大家閨秀,而是行為不檢的蕩婦。她在敍 加城聲名狼藉,正經人都不願和她來往,在路上遇見她也會退避三舍。相信這是她一個人在午正來到雅各井打水的原因,免得遇到其他人。
  明顯地,耶穌與她談話,又向她要水喝,至少違反以下幾個傳統習俗:
  1. 猶太人不與撒馬利亞人來往。
  2. 拉比不與女子在戶外談話。(甚至與自己的妻子也不會在戶外談話)
  3. 拉比與一個放蕩不羈的女子談話。
  4. 猶太人要用撒馬利亞人的盛水器喝水。
  因此,耶穌的言談舉止不僅使這撒馬利亞婦人深感驚奇,也令他的門徒大惑不解。聖經告訴我們說:「當下門徒回來,就稀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只是沒有人說:『你是要甚麼﹖』或說:『你為甚麼和她說話﹖』 」( 約四27) 相信門徒是因為耶穌是他們的老師,為尊重老師而不敢發問而已。
七. 找出福音切入點
  耶穌不顧猶太人、撒馬利亞人甚至自己門徒的誤會,而與這位撒馬利亞婦人談 話,乃因為知道父神要拯救這位心靈乾渴的女子。於是主動經過撒馬利亞,主動與這 位婦女談話,主動向她求助,一步一步地引入正題。
  1. 從井水引到活水
  2. 從口渴引到永遠不渴
  3. 從山上的禮拜引到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4. 從先知引到彌賽亞
  5. 從神的恩賜引到永生
八. 指出罪惡、引導悔改
  當婦人表示她要接受活水的恩賜時(約四15),耶穌即毫不留情地指出她的放蕩。婦女當面被指責,沒有承認,沒有否認﹔也沒有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因為她知道耶穌不是常人,她知道耶穌比雅各還大(12節) ,且確定他是先知(19節) 。雖然聖經上沒有很清楚說這位婦人在那一刻決志信主,但從她留下水罐子往城裏跑去,向眾人說:「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29節)可見她是相信了耶穌。
九. 配合本地人的見證
  聽到這婦人的見證,敍加城的人都跑出來往耶穌那裏去,要見耶穌(約四30節),當中有許多相信了耶穌(39節)。這是耶穌開始工作以後,第一次有大批人接受救恩,接受者不是在加利利,不是在猶太人中間,而是在敍加城的撒馬利亞人。
  本地人的見證是最有效的傳道工作,因為本地人不須要突破文化、語言的障礙,他們明白自己群體的心態、禁忌和需要。再者,傳福音者信主之後的改變,正是活 生生的生命見證,這是最有效的福音工具。
  這批撒馬利亞人信主後,請求耶穌逗留兩天,向他們詳細講解救恩。他們更公 開承認耶穌是「救世主」 。(40-42節)
十. 不分種族、不分貴賤
  耶穌在世三年的工作,多是向猶太人而作,他也教導門徒以猶太人為他們傳道的對象:「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太十5、6)但從他與撒馬利亞婦人的故事,我們知道耶穌不偏待人,他不但耐心向那婦人解釋信仰、救恩、敬拜等問題,更向一個外邦人、一個被人蔑視的罪人,表明自己彌賽亞的身分。(約四25、26)
十一. 洞悉時機、廣闊胸懷
  跨文化宣教往往不是立刻看到果效。有時我們認為時候仍未到,但神的時間不 是我們的時間,神的工作超越我們的工作。所以,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四35)這番話提醒我們要注意神的時間、神的工作,免得莊稼在田裏腐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有時有人負責撒種,有人負責收割。但撒種和收割的一同快樂、一同享受收成。因此,我們不必計較信主人數的多寡,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神就會按祂自己的時間動工,引領人歸信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我們應持守的心態。
十二. 結語
  主耶穌為我們作了跨文化宣教的美好示範,願所有基督徒能效法基督的榜樣,不僅在同文化的人中傳揚福音,也將福音帶入異文化的群體中。因為:
  全地都當向神歡呼﹗歌頌他名的榮耀﹗用讚美的言語將他的榮耀發明﹗當對神說:你的作為何等可畏﹗
  因你的大能,仇敵要投降你。全地要敬拜你、歌頌你,要歌頌你的名。( 詩六十六1-4)


--- 作者現為<大使命中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