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年會與宣道

近年,華人教會普遍在「宣教」或「差傳」事工上有不少的學習與進展。從開始時對宣教異象的認識與認同,繼而在金錢上的資助,直至差派宣教士及成立差會等,都可以看見整個宣教運動在華人教會中已循序漸進,有形有體地存在,真是令人非常振奮!與這些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可算是每年一度的「宣道年會」 (或稱「差傳年會」) 了,它似乎是每個注重宣道事工的教會所不可缺少的一環;而且一旦開始了,就成為教會慣性的聚會。若籌備得當,它會有效地掀起全教會宣道事工的高潮。故此,宣道年會對帶動宣道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 宣道教育
工作的推展是基於認識,正確的認識又必須從完備的教育而來,一年一度的宣道年會,是向信徒提供良好宣道教育的好機會。要有效推展宣道教育,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宣道年會中不可缺少的是宣道的信息。在年會中,神的僕人不單講解神對教會的心意,而且亦往往給會眾帶來屬靈的異象與挑戰。
2.通過研討會、宣教士報告、宣教問答等聚會,會眾可進一步對宣道事工有較深切的認識。
3.再加上宣道年刊的出版,更能讓會眾較全面地知道教會所資助的宣教士與宣道機構的近況。
4.除此以外,在年會中可鼓勵會眾閱讀有關宣教的書刊,增廣見聞,加重對宣教的負擔。而且,教會可提供跟進的聚會,讓會眾閱讀後彼此分享及討論。教會甚至可將美好的建議付諸行動。
5.在年會後,這項宣道教育可持續下去,如:在成人主日學開設有關宣教事工的科目,不斷報告宣教事工的近況等,這樣才不會使「宣道年會」成為一年一度的興奮劑而已。
二. 宣道認獻
每年的宣道年會中,都有一項程序──「信心認獻」。這項「認獻」是怎樣來的呢?它的意義和目的如下:
1.藉著認獻,使弟兄姊妹對資助未來一年的宣道事工作出信心的表示。「信心認獻」是每個信徒對神的信心承諾,而且這筆獻金仍未在自己的手上,它又是在十一奉獻以外的,因此稱為「信心認獻」。它不是出於勉強,不是礙於情面,乃是信徒對神愛心與奉獻的表現。
2.藉著信徒的「信心認獻」,教會宣道部在作財政預算上就能有較精密的決定,並且能有效地列出未來一年的工作計劃。
三. 宣道行動
宣道年會若只停留在教育與認獻,似乎還缺乏了甚麼似的;不錯,還須有所行動。因此,年會是鼓勵行動、發動參與的好機會。建議如下:
1.禱告的行動──為宣教士與宣教機構在前線的工作,為教會宣道部同工們恆常的事奉,為別人及自己在宣道事工的參與等,都是代禱的好項目。這項行動應是全年持續不斷的。
2.實際關心宣教士的工作 ──可由宣道部發動,鼓勵弟兄姊妹按時寫信關心在工場上的宣教士,體會他們的感受與需要。這樣,不單使我們為他們的代禱更真切,而且亦會使我們有分在他們的事奉中。
3.不消滅聖靈的呼召── 聖靈可能要藉著今次的年會,向你發出呼召,要你「全職」事奉祂。若是,請你千萬不要消滅或逃避這呼召,應將感動化為行動。
4.本地宣道事工的參與 ──「宣道行動」按狹義來說,是由宣教士與宣道機構去負責;但按廣義的瞭解,每個信徒也應參與。所不同者在於宣教士是被差派前往異地,全職事奉主,有時甚至在不同文化的人中傳福音;信徒則不然。信徒們雖然沒有宣教士獨特的蒙召與使命,但都領受了耶穌的大使命,因此人人都是祭司,都是福音的見證人,都應投入本地(即國內)宣道的事奉──即傳福音的事工。
5.短期宣道的訓練 ──如時間許可,弟兄姊妹可參與一些暑期宣教密集班,或差傳訓練,甚至可親自前往宣教士的工場,直接體會他們的工作與感受。
耶穌基督仍未回來的一天,宣道工作不容鬆懈。它須得眾弟兄姊妹在屬靈、經濟與行動上的支持,同心合意,群策群力,好完成耶穌基督的大使命。


遇見天災人禍忽然來臨的時候,基督徒當存甚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中國的五一二大地震以及緬甸的風災引起了全球的迴響與關注,世界各國的人民,以及眾多的宗教、慈善機構都發起捐助運動。這些災難使許多人感到震驚與無奈。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本能的反應是問:「神啊!為甚麼?」但心底裡又十分明白,從受造者的角度,是無法得到圓滿答案的。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只好忍著悲痛,做該做並可做的事。

在遇見天災人禍的時候,基督徒當有甚麼樣的回應呢?我們可以從耶穌的教導與榜樣來學習其中三項:

一. 認定主權
有一次耶穌與門徒遇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約九1-2)
門徒想要知道苦難與不幸的背後,有甚麼特別的原因。當時的人有一種觀念,人犯罪之後會遭受神的刑罰與管教,甚至會禍延子孫。因此,當門徒看見這生來瞎眼的人,就發出如此問題,將自己的好奇心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耶穌指出門徒問錯了問題:「不是這人犯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罪。」意思是不必問誰是罪魁禍首,不一定有人犯罪才造成這樣的不幸,他的遭遇乃是要顯出神的作為來(約九3)。
這些門徒拿別人的悲慘遭遇來作神學討論,正陷進一種無情的冷漠中。耶穌的答覆讓我們看到一個重點:「不要問為甚麼(Why)?乃要問神的作為如何彰顯(What)?」不要只作客觀的、頭腦上的分析;乃要主動察看神的作為。
在災難或不幸的事情發生時,最好不要問太多的「為甚麼?」因為這樣作只會消耗人的精力,並且轉進一個死胡同裡去,至終無法走出來。
葛理翰師母(Ruth Graham)的禱文藉得深思:
我將我眾多的「為甚麼」獻陳在您十架前,雙膝跪下,俯伏敬拜。
我腦海一片空白,心靈全無感覺。
但在敬拜裡我體會:只要認識您,我再不需要問:「為甚麼!」
雖然我們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完全瞭解,但讓我們在災難中,仍持定積極的觀點,去察看一些人性美麗的片段以及信仰所帶來的力量。

二. 自我省察
另外一次耶穌在向群眾講道的時候,有人將一件新聞告訴祂。當時有些加利利人在獻祭時被殺,他們的血被彼拉多攙雜在祭物中獻祭(路十三1)。
相信在場的人或許會想:「這些人所遇見的不幸,必定是因為他們犯了罪,所以遭到神的刑罰!」他們亦期望耶穌能朝著這方向給予答覆。
然而,耶穌沒有按照人的期待回答;也沒有探討事件背後的可能動機;更沒有討論如何對付彼拉多的策略。祂先問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麼?」然後矯正他們的思想說:「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十三2-3)
耶穌將這件新聞當作實物教材,讓聽眾不要將指頭指向別人,乃要指向自己,進而作出要悔改的自我反省。
耶穌接著講述第二件新聞,就是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耶穌的問題與結論都是一樣:「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麼?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十三4-5)
兩件新聞發生的地點不同:前者在加利利,後者在耶路撒冷。它們的性質亦相異:第一件是人禍,第二件是天災。
在災難中死去的人,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罪惡滔天。耶穌要眾人思想人生是如何短促,生命可以在一剎那之間就結束。若是我今日就要離開世界,我能無悔於過去嗎?能坦然站在基督臺前嗎?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三. 同情扶助
當耶穌聽到祂所愛的拉撒路死去的時候,祂看見馬大與馬利亞哭,並看見與祂在一起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然後哭了起來!(約十一35)
當遇見死亡忽然來臨,耶穌站在人子的地位與人同哭。雖然有解經者認為耶穌的眼淚摻雜著為猶太人的不信而哀慟,但相信耶穌這次所流的主要是同情的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但相信只是未到傷心時!耶穌並不擔心會給人一種軟弱的形象,祂沒有掩蓋心裡對人類悲情的感觸。
當電視螢光幕上出現一幕又一幕的災難片段,死亡的數字不斷攀升的時候,試問又有誰可以無動於衷,不黯然落淚呢?流同情的淚故然是最自然、最基本的反應。然而,亦得將眼淚轉化成行動,藉著金錢的捐獻、實際的參與、以及代禱的支持等去援助災區的人。這才是真正效法人子耶穌在世上的榜樣。


基督教的宗派那麼多,它們之間又該怎樣區分?

無可否認,基督教的宗派實在多。根據一項統計,大小宗派的總數有二百多個。而且這些宗派再分成其他小派別,例如浸信會遠在一九七一年時,就早已有二十七種之多。
一. 宗派、異端與異教
要明白「宗派」(Denomination)的意義,必須明白它與「異端」以及「異教」之間的不同。
A. 「異教」包括一切宗教如佛教、道教、回教等。它們的教義與基督教信仰截然不同。
B. 「異端」包括一切掛著基督教旗號的派別如安息日會、耶和華見證會、摩門教等。它們的教義與基督教的信仰相近,卻在某些基本與核心的教義上有出入。
C. 「宗派」包括一切與基督教正統信仰有關的派別,如浸信會、長老會、宣道會、播道會、信義會和其他的獨立教會等。它們在核心教義上相同,但在禮儀、教會體制或信仰重點上有基本的差異。
對於前者(指「異教」)與後兩者(指「異端」與「宗派」)的分別,相信已十分明顯。然而有關「異端」與「宗派」的差異,不少人仍然不能劃清界線,原因是在對於「核心教義」的定義有不同的詮釋所致。
我們相信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包括:耶穌完全的人性、耶穌完全的神性、三一神論、聖經默示的無誤與絕對的權威、聖靈是有位格的神、因信稱義的救恩論、基督肉身的再來以及將來的天堂與地獄的存在等。對於以列一項或多項加以否認的教派,都可被稱爲「異端」。

二. 「宗派」的由來
毎個宗派的開始,都有其獨特的因素存在。大要言之,可歸納爲下列幾項主要的原因:
A. 對真理的重點有不同的詮譯
例如馬丁路德在改教時期因強調因信稱義之道,脫離羅馬天主教而設立路德會與信義會。而與路德同期的改教先鋒加爾文、慈運理與馬勒方朗等人,在瑞士地方設立改革宗教會,皆因對真理的看法不同所致。
B. 對信仰與禮儀有不同的強調
例如英國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的開始,是由於一群基督徒對十九世紀的英國教會傳統崇拜的儀式缺乏生氣而深感不滿,進而自行組織祈禱交通聚會,強調信徒當追求屬靈生命以及「信徒皆祭司」的真理。
又如浸信會注重全身浸入水爲洗禮應有的模式,而且強調受浸的人必須要有信心(Believers’ baptism),浸禮才有實際意義,因此主張嬰孩不須用水施浸。
C. 對實際的需要有不同的感動 例如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博士(當時是紐約長老會的牧師)看見紐約地區未信主者的需要而離開長老會設立宣道會,它基本的宗旨是一個注重宣教工作的宣教團體。

三. 「宗派」存在的價值
有人認爲「宗派」只是人意的結果,不單不屬靈,更是撒旦分裂基督身體的方法。因此有些人以「反宗派」為旗號另立門戶,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反宗派主義的「宗派」,與哥林多教會那些自稱是「屬基督的」一派的人(林前一12)並無二致。
我們不能否認在宗派成立的過程中可能會渗雜「人意」與「私心」的因素,然而我們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說所有「宗派」的存在都是邪惡的。其實如上文所述,許多宗派的產生都有它們的特別背景,而我們深信神容許「和而不同」的差異存在,在基督的身體裡發揮不同的效果,達成「合一卻多樣、不同又相同」的配搭。
「宗派」的存在同時亦有它的貢獻。查時傑在使者月刋(86年5月)中對此有獨特的分析,他認為宗派的存在「可滿足不同性向之信徒的需要,使信徒各得其所;而不同宗派所表現獨特的長處,把教義的某一部分能更清楚表彰出來,因此愈發覺得上帝的美意與其匠心獨運之處,充分顯出其高人一等的智慧,以致歸榮耀與祂。再者,各宗派有其優點,因此能帶給信徒許多學習與進歩的機會,諸如彼此尊重、謙卑,擴大屬靈方面的視野,也增加彼此觀摩檢討的機會,以致産生理性的宣教競賽,爲建立上帝的國度而齊心分頭努力。至於各宗派內中的優良傳統,教會組織與行政上因豐富經驗所累積起來應變的能力,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寳貴資產。」

結論
由此可見,「宗派」的存在並無任何不妥善之處,信徒應當認清事實,明白它們不同的重點,不應抱徧激的態度;應當彼此接納,互相尊重。只要是持守純正信仰的宗派,都是神所悦納的。


提前退休乎?急流湧退乎?換跑道而已矣!

近幾個月來,每當我與朋友們分享,說我將從目前的職場退下來,大部份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哇,太可惜了!」「年紀還輕就退休,未免太早了吧!」少數人誤以為我有大智慧,深明「見好即收,急流湧退」的人生哲理。

等我向他們解釋「其實我只是換跑道而已」之後,緊接下來的連串問題,就是「為甚麼不留在自己的教會服事?」「為甚麽要去一個尚在草創期的基督教機構?」「聖言資源中心 (SAGOS) 是甚麼樣的機構,這麼吸引你?」大概還有人想問卻又不好出口的問題,諸如「你的背景適合嗎?」「聖言中心為甚麼要收你?」「你能為聖言中心做甚麼?」等等。
這些問題我不是沒有想過,但從來不是我思慮的重點。其實我學業未成 (神學院只修了四分之一的課),並不具備在聖言中心,這般以培訓為主的機構,擔任培訓同工的條件。只是聖言中心像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我,所以我就不自量力,欣然接受賴若瀚牧師給我的拓展部主任的職務。
感謝賴牧師容許我一面繼續唸神學院,一面在聖言中心服事。但我與聖言的關係,其實早從2004年的十月就開始。出於 神奇妙的帶領,我成了聖言中心的文字同工。時間雖然大約只有半年,但 神藉此使我對聖言中心產生相當的負擔。2006年初我應邀成為聖言中心的董事。同年三月與伍柏禎牧師董事,及我的姊妹唐蓉一齊去參加 Kay Arthur的歸納法查經進深課程。這個課程在Precept Ministries (中文翻成「恩言善導」)位於田納西州Chattanooga市的總部舉辦。賴牧師設立聖言中心的使命,就是以他的「實用釋經法」 (簡稱「十步研經法」) 為基礎,來推出一系列與「恩言善導」類似的中文培訓課程,以期將聖經的信息應用在實際生活與事奉操練上。上過「恩言善導」的課程,並參觀過他們的總部之後,我對聖言中心的異象及未來的方向,就非常認同,因為華人教會的確有這方面的需要,但現今能供應的機構卻寥寥可數。
我在聖荷西基督徒會堂裡,經歷過多種不同的事奉,但其中我最有負擔的當推文字事工及主日學。聖言中心以教導及文字為其核心的事工,所以它能吸引我,其來有自。此外,我三十年來在職場上的工作,以各種作業管理及市場行銷為主。而聖言中心這個還在草創期的機構,不言可諭有其拓展的需要。 神將我帶到聖言中心,讓我先天的喜好及後天的訓練,皆能在此為 神所用,只有再度讚美感恩


一切從暈倒開始

加入聖言中心的事奉,一切是從去年 (2006年) 十月份參加「使徒腳縱考察團」在飛機艙內暈倒後開始。
那天吃過飛機餐之後,我排隊去洗手間,突然覺得頭暈並想嘔吐,在不知不覺間就不醒人事倒下去,幸好有一位姊妹在我身旁把我扶住。我醒來之後,看見很多空服員在我周圍,心裡感到震驚。

休息過後,我想到若是不能醒過來,一生就會這樣結束。但現在生命被保留,我餘下的光陰當如何活呢?我想到保羅所說:「我離世與基督同在,是好得無比;然而,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我到底要怎樣活著才是有意義的呢?
我當時在匯點華人教會事奉,正要預備一篇主日崇拜的信息,題目是:「善用生命光陰」。我採用了一個「放鵝卵石進罐子」的例證,講述在一次課堂上,一位教授在桌上展示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拿出一塊拳頭大小正好能放進罐子裡的鵝卵石。當教授把石塊放入後,問學生說:「你們認為這罐子是不是已經滿了?」學生都異口同聲說:「是!」教授再拿出一袋碎石從罐口倒進去,搖動幾下再倒進一些,再問學生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了?」這次學生不敢大聲回答,各人在竊竊私語。教授又將一袋沙子慢慢倒進罐子裡,倒完後,再問學生說:「現在這罐子應該是滿了吧?」大家都有信心地回答說:「未滿!」於是教授再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進罐子裡去。總算是把罐子裝滿了。
這例證最好說明一個信息:「若不先將鵝卵石放進罐子裡去,以後就很難再有機會了。」我預備講道在問自己:我生命中的「鵝卵石」到底是甚麼?應該放在那裡?
心中正在思考這問題的時候,外子賴牧師剛好從香港打電話回來。談話之間,他問我是否願意全時間加入聖言中心作培訓的事工(聖言中心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位合適的同工)。我除了驚喜之外,也有一點躊躇,因為匯點教會的事奉是我所喜歡的。但若是能與我丈夫同心同行在聖言中心事奉,也是我所嚮往的。當時我真不知道「鵝卵石」該怎樣放,我告訴他給我一點時間禱告。
在思考禱告期間,我在教會帶領一組門徒訓練,在一次課程中我建議弟兄姊妹在尋求 神的帶領時,可以求 祂賜下聖經的話語作為引導的憑據。我心想很久沒有作過這樣的禱告了,於是我也求 神給我 祂的話語作為印證,我更祈求這些經文是直接了當,不是看見任何一段經文,就穿鑿附會地解釋說這就是 神的印證。
想不到,在幾天後預備查經時我讀到創世記二章18節:「耶和華 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我當時目瞪口呆的停了下來,對自己說:「這豈不是禱告蒙應允了嗎!神造我是要幫助我的丈夫,還有甚麼原則比這更清楚的呢?」
我心裡再沒有猶豫,但仍有一個要求,除非聖言中心的董事們都能認同這決定,否則我內心仍有保留。結果董事們在董事會中一致通過,使我更確信這是 神的安排,叫我改變岡位去事奉 祂。其實同樣是天國培訓的事工,只是換個岡位而已。
我存著感恩的心,踏上主要我走的道路。


多用讚嘆,少加質問

經驗告訴我們,夫婦之間互相讚悅是美滿婚姻不可缺少的一環。其實,比讚悅更高層次是「讚嘆」,用驚嘆的情懷來表達正面的信息,藉此加重語氣。
不少的婚姻關係在蜜月過後,特別是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會進到一個瓶頸狀態。一切都靜如止水,歸於平淡,再沒有甚麼令人振奮的地方,有時甚至會靜得驚人呢!
其實,婚姻關係好像盆栽,必須由雙方刻意去培植與澆灌,不能讓它自生自滅。若是讓它自然發展,自滅的機會必然甚高!
夫婦相處之道,若經常找出對方值得讚悅的地方,在適當時候加上感嘆號,表達內心興奮雀躍的真情,是燃點愛火的良方。
在以前用電報傳遞信息的時代,打電報的人都想用最少的言詞來有效地傳達信息。有一次有人用「?」符號問及事情的進展;對方用「!」作回應,意思是「不能再好了!」只用驚嘆號來回應問號,不但深具創意,更是勝過萬語千言。這附號若變成今日常用的話,相等於「噢!」或「Wow!」等驚嘆詞。
雅歌書中經常出現良人與佳偶兩人彼此的讚嘆。
良人對佳偶說:「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甚美麗…」(NASB: “How beautiful you are, my darling! How beautiful you are!”)(一15)。用兩次「你甚美麗!」來表達,是強調與加重的語氣(參四1;六4);而且在句字前更加上:「看哪!」(希伯來文:hinneh,和合本沒有譯出),是良人對愛侶的欣賞,是由衷之言,情意甚深。書拉密女亦投桃報梨回應說:「我的良人哪,你甚美麗可愛!」(NASB: “How handsome you are, my beloved!”)(一16上)。
在雅歌書中充滿類似這樣驚嘆的句子,其中計有:四1、7;五16;六4-5;七1、6等。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向配偶互訴心聲。當然,每次講都必須出發自內心。如有作假,對方一下子就會發現。
例如當吃過妻子煮的美味佳餚之後,可以藉機會讚賞,說:「Wow!這一頓飯吃得真爽快!」有時候甚至可以請孩子們亦加入,說:「多謝媽咪煮飯,很好吃!」
又例如丈夫買了一件禮物給你,你可以找出他這次行動的正面特質,然後讚嘆說:「噢!好漂亮啊!(或用其他的合適的形容詞,如:好精緻、好可愛、好名貴…等)。
當然,人性的軟弱是經常看見負面多於正面。不少夫婦常用「質問」來取代「讚嘆」,難怪他們的關係經常停留在負面情緒中。
例如太太穿上一件新衣服,不要先說:「又買新衣服?你衣櫃裡不是還有很多嗎?」「又花了多少錢啊?」
曾一位太太向我抱怨,說她在丈夫生日當天,花了不少心思與勞力煮了一頓美味晚餐,而且在飯桌前擺放著給他的禮物,等丈夫回來。丈夫看見這樣的情況,第一句話說:「為甚麼要那麼破費呀?」第二句話說:「用了多少錢呢?」太太聽後為之氣結。
我相信那弟兄當時心中是甜甜的,但不知怎地口卻說出這些不太長進的話來。問題的癥結可能在於一直以沒有這種正面講話的訓練。
為甚麼不嘗試學習多用讚悅與讚嘆的話呢?當然,若是原生家庭沒有這種習慣,可以從基本做起;但若是可行,多用驚嘆的言詞會將你們的婚姻關係帶上更高的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