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研經法示範 – 使徒行傳一章八節

第一步驟:細察事實
這步驟是觀察經文有關人、事、物的細節,並找出基本的事實,將它們的意義用貼標籤的方式寫下。
先用和合本聖經看經文三遍。

《和合本》經文:「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試將經文的基本事實貼上標籤(標籤各項目請參閱《實用釋經法》第63-71頁)。這時候不必擔心會漏掉甚麼,只要按你能認出的事實,將它們的意義說出即可。
請將觀察的心得寫下(答案請參頁底):

觀察的結果可包括
• 這是一段在敘事文中的說明文:文體
• 人物:聖靈、門徒(你們)、與耶穌
• 地點:在耶路撒冷
• 動詞:降臨、得著、作見證
• 動詞時態:三個動詞都是將來時態(比較譯本)
• 聖靈是神學名詞
• 聖靈降臨:難解用語
• 降臨是一個行動
• 必得著能力:應許
• 必是強調語句
• 能力:是神學名詞或難解用語
• 並 (and):連接詞,
• 並要… 作我的見證:命令
• 地極是難解用語


簡易十步釋經法

本小冊子是《十步釋經法》的大綱和全書重點的匯編。不明白釋經方法的人,可藉此小冊子知道研讀聖經的基本原則。已經擁有《十步釋經法》或《實用釋經法》一書的人,更可將此小冊子與你的聖經放在一起,隨時拿來配合查考聖經之用。


靈命成長之路

引言
近年來因為營養學的影嚮,使我們對食物特別注意,減肥的學問日新月異,愈來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個平衡的食譜。我的母親有一次對我說:「以前想吃,卻沒有錢買東西吃;現在有錢,又因為怕這、怕那,不敢買來吃!」正是這個注重食物的世代所產生的後果。
這使我更深體會一句英諺的實在:「吃甚麼,就會變成甚麼樣的人!」(We are what we eat!)曾有一項實驗發現,海鷗平常都是吃魚的,但若只給牠們吃穀類的食物,牠們的胃會變成如同白鴿一般的胃。另外有一種巴西來的鸚鵡,當牠們吃某一類的食物時,身體會變成黃色。由此可見,食物影響我們至為深遠。
主耶穌曾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祂的意思是我們需要肉身上的食物,更需要屬靈的食物 – 神的話。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本書的五章11-14節將兩種不同的基督徒刻劃出來,他們的不同皆與食物有關:一種是吃奶的基督徒,另一種是吃乾糧的基督徒。
當作者要論述耶穌按麥基洗德等次作祭司的真理時,他忽然想起讀者們的屬靈情況。他知道這項真理較為深奧難明;難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啟示的本身「難以解明」;但最主要還是因為讀者仍停留在「嬰孩」的地步,故此不能接受這較為深奧的啟示。
他在五章12節說:「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這裡的「工夫」應作「時間」。呂振中譯本譯為:「按時間論,你們本該作教師了…」(新美國標準譯本是“For though by this time…”)。從他們所經過的年日看來,本該長大成人,過了嬰孩的階段。但事實卻剛好相反,他們仍滿足於嬰孩吃奶的光景,不求長進。我們不知道他們實際信主已有多少年日,但有一件事我們是知道的:這段年日已經足夠讓他們靈命成長茁壯,因此不是短的年日。
其實,作「嬰孩」並無不妥善之處,每個重生的基督徒都必須經過作嬰孩的階段(參彼前二2)。然而,若是過了五年、十年仍舊停留在嬰孩的階段,就會令人擔心。這不叫作「嬰孩」,我們會用「侏儒」來稱呼他。
屬靈生命不能成長,主要有兩個基本的問題:
一. 不接受屬靈的教導(五11-12)
「11 論到麥基洗德,我們有好些話,並且難以解明,因為你們聽不進去。12 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
A. 問題:「聽不進去」(11)
他們為甚麼仍作嬰孩呢?因為他們對屬靈的道理「聽不進去」。這裡的意思是:「他們在聽覺上成了遲鈍的人,不能領會較深奧的真理。」他們不能領受,不是因為真理傳達不清楚,亦不是因為神的話語不能被理解;乃是因為他們是屬肉體的一群,對神的話語經常產生抗拒的心態。
今天的信徒可能經歷同樣的問題,我們若憑肉體行事,就沒有屬靈的胃口;又或者因為生命中有些罪惡或壞習慣未被對付,以致難阻靈命的成長。以下的兩個指標可以用來探測信徒屬靈的光景。
1. 你在聆聽或閱讀聖言的過程中,是否不能或不願意咀嚼一些比較深奧的啟示,只要領受一些淺顯的道理?
2. 你在聽道的時候,是否只喜歡聽一些笑話、故事、或輕鬆的話題,而對真理的傳講感到乏味、聽不進去?
若是以上兩者皆中,或是二中其一,那麼你不得不承認你仍然停留在「嬰孩」的地步了。
B. 解決方法:盡力的吸收
在希伯來書的讀者群中,有不少人拒絕吸收屬靈的知識成為屬靈生命的養料。其實真理的認識與靈命的成長是相輔相乘的。這段經文的意思是:「按你們學習的時間來說,本該已有足夠真理的認識,可作老師去教導別人,但只可惜你們聽不進去,所以仍需要別人用顯淺的道理來教導他們。」(五11-12)
有人不其然會問:「聖經的知識可以改變屬靈的生命嗎?」答案一方面是「不可以!」但另一方面是「可以!」
不錯,單有聖經知識不能改變人,耶穌時代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是最好的明證。因為單有知識而沒有靈性去配合,只會導致「屬靈的」驕傲,如同缺了一條腿的人,殘缺不全。
然而,屬靈的長進必須有屬靈的知識作為基礎,而且必須是對真理正確的認識。聖靈是真理的靈,因此必定會在真理的大範圍中才會作感動的工作。
求主開通我們屬靈的耳朵,將神的話語聽進去。同時亦不要滿足於所知道的,要多研究、多追求,多進深鑽研神話語的奧妙。
二. 不熟練仁義的道理(五13-14)
「13 凡只能喫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14 惟獨長大成人的,纔能喫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A. 問題:他們不熟練仁義的道理(13)
「不熟練」可作「不能掌握、熟習」(unskillful)的意思。他們對神的話語沒有基本的瞭解,因此沒有操練的機會。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沒有應用神的話語,就更加聽不進去,構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B. 解決方法:竭力的運用
對於吃乾糧的人,他們暸解真理,再加上不斷地操練,心竅就得開通,摸通了門路,結果能分辨好歹、判別是非。
還記得在菲律賓作宣教的時候,曾經參加一次游泳班。但因為學得緩慢,所以在游泳班結束時只學會浮水而矣。因此這十多年來,每次去游泳池都只能停在淺水的地方。幾年前我們搬進一個 Town House 居住,那裡有一個給住戶用的公用泳池,我第一年的暑假就堅決要學會游泳。其實不少游泳的理論我都知道,只是沒有適當應用與操練而矣。有一天在泳池中揣摸多時之後,忽然有了一個「亞哈」的經歷。從那天開始,我學會游泳了!
我鼓勵弟兄姊妹經常將所學的真理應用與實踐。每一次接觸神話語的時候,要立定透過祂的話使我們在靈命上有更新。神可能要我們在不同的時段學習不同的功課:如信心、愛心、十一奉獻或饒恕人。每一次善用真理,靈命必然成長。
結論
求主讓我們「致力實踐,建基聖言」!
思考與應用問題
1. 信徒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仍保持一種對神話語的愛慕?
2. 追求聖經的知識能直接影響信徒的靈命長進嗎?在追求認識聖經的同時當注意些甚麼?
3. 請列舉具體的方法讓你可以將所讀的經文應用在生活與事奉中?


化詩篇的經文為禱文

經文:詩五3:「耶和華阿,早晨您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並要儆醒。」 禱文:「天父啊,我知道在新一天開始之先,我必須先尋求您的面,讓我可以從您的面光中得力量,行走今天的道路。
天父啊!許多時候我的日子不如理想,乃因為我在早上預備的功夫仍未做得足夠。我衝上戰場,但兵器卻未預備好;我要肩負重擔,卻沒有健壯的身體去承擔。父神啊!求您赦免我過去的忽略,讓我在每天的早上先朝見您,預備我的心靈迎見一天的重任。」
經文:詩六2:「耶和華啊,求您可憐我,因為我軟弱。耶和華啊!求您醫治我,因為我的骨頭發戰。」
禱文:「父神啊!求您施恩幫助我,因我的身體與心靈都容易軟弱、缺乏力量。求您使我的心靈因您而得到平靜與安穩,不因肉身的軟弱而灰心失意。求您亦讓我確認,肉身上的一根剌可助我經歷您的豐盛,鼓勵我要持續不斷地倚靠您。
求您使我身、心、靈都得活潑有力。但無論境遇如何,或康健或患病,或行動或等候;無論是生是死,我生命的目標是要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不要削弱你講道的影響力

講章的內容當然重要,但「壇風」也是同樣重要,它足以支配講道的果效。一篇內容充實的講道,因著講員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低下頭來讀出預先寫下的講稿,與聽眾完全沒有眼目的接觸,可發揮的影響力就受到這樣的「壇風」所限制了。
Hugh Litchfield 在 Visualizing The Sermon 書中指出,講章的影響力只有7%來自講章內容,93%來自講員的「壇風」。我雖然懷疑此數據的準確性,但認同它指出「壇風」的重要性。
「壇風」是講壇的風度,如同台風,就是講員如何展現自己,它包括了:講員坐在台上的姿態、神情;他被主席介紹時的表現;他踏上講壇的步伐、儀態;講道時的聲調、聲量和速度,以及眼神、表情、姿勢、動作等。聽眾就是憑著這些肉眼見得到的外表來判斷(不論合理與否)講員的心態,衡量他所講的重要性,以及決定是否對他投以信任。一般重視聖經的講員都會用極多的心思和時間來準備講道的內容,但若疏忽了演習配合講章和情境的「壇風」,就會削弱了信息的影響力。
「壇風」是可以改善的,只要我們事前練習,就可有相當的成果,以下是幫助改善「壇風」的建議和指引:
1. 真我自然的表達(Be yourself)──不用模倣別人,你只管以最自然的姿勢去表達出要表達的。你是你、他是他,過分模倣別人的動作、手勢等,反而會令講道失去真實感(authenticity)。最重要的是來得自然,給聽眾留下好印象,讓他們覺得你滿有信心和熱忱,而不是怯場、緊張、為難、勉強等。
2. 看自己講道──每半年把自己的講道錄影下來;一個月後,當另一篇信息充塞腦袋時,靜下來看自己一個月前所錄下來的講道,你必會有所發現,注意到可改善的地方。
3. 準備講章時,嘗試以口代筆──神學院的講道課中,老師要求學生把講章寫下來;一般講員也習慣把講稿寫下來,如此寫講稿就成為我們準備講道的方法。用筆寫比講出來慢數倍,故有較多時間空間去思考和整理;然而,講道卻不同,它畢竟是用口講出來的,故要多練習,準備講章時嘗試以口代筆。一來可加增記憶,二來有助講稿的暢順。
4. 預習一小段──在腦海中反覆練習要講的句字並模擬講道時的情境(visualize the situation),或面對鏡子看看自己講得自不自然。當講某句子時,上身稍向前傾,雙手向下張開,手心向聽眾,眼望正中坐著第三排的聽眾;然後,雙手隨頭慢慢向上移,當眼目向天注視時,雙手伸起至與眼睛同等高度時慢慢握拳,口閉合,面露信心和滿有把握……我不是說每次每段都要這樣的排演,我是指出「壇風」是可以練出來的,只要事前花點時間準備,那就可算是相對付出少、收穫大的投資了。


十步釋經法

本釋經書兼具解經正確原理與實用之特色。從理論至實踐,從實踐至應用,舉凡與查經步驟或釋經原則有關,包括聖經之神奇,讀經的態度,解經者的裝備,歸納查經法,實義解經法,釋經的困難等,皆包羅萬有,應有盡有。

~~~~~~~~~~~~ «書評» ~~~~~~~~~~~~
賴若瀚博士這本《實用釋經法》兼具解經正確原理與實用之特色。作者不但博覽有關的著作,且具多年牧會經驗,是作者在教會的教導與訓練中,累積了許多經驗的成果。本書資料與實例之豐富,坊間似無可出其的,有志研讀聖經者,理應人手一冊。
— 陳終道牧師 (作家、金燈臺雜誌創辦人兼主編、加拿大列治文門諾弟兄會真理堂主任牧師)

賴若瀚博士用活潑的中國式講道開始,加上深入嚴謹的「西方式釋經」…… 把實用和理論結合,本書是他一生事奉的結晶,必對中國教會、中國教牧人員、中國平信徒領袖有極大貢獻!
— 麥希真博士 (新加坡神學院榮譽院長)

查《實用釋經法》此書資料豐富浩瀚,從理論至實踐,從實踐至應用,舉凡與查經步驟或釋經準則有關的,皆包羅萬有,應有盡有。包括聖經之神奇、讀經的態度、解經者的裝備、各類譯本的比較、查經工具的介引、歸納查經法的訣竅、實義解經法、釋經的困難,以及釋經時常用詞彙之定義等不勝枚舉。……在中文書籍來說,這是本空前的良好參考書,它不但適合個人研經用,亦可供神學院作為課本。作者行文流暢,文字生動,舉例貼切,引人人勝。
— 馬有藻博士 (作家、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教授)

在中文釋經學方法論缺乏的當兒,賴若瀚牧師這本《實用釋經法》可算是一本適合時需的書籍。西方一般的釋經學著作較重學術而不夠實用,《實用釋經法》正能填補這個缺環。本書充分反映作者堅實掌握各種釋經的法則,並列舉無數範例給予讀者清晰的指引,深盼華人信徒好好利用這書,去透悉聖經之正確經義。
— 曾立華博士 (香港建道神學院副院長、宣道會西環堂顧問牧師)


但以理書十章的魔君是指著誰說的?

但以理書十章13、20節中的「波斯國的魔君」和「希臘的魔君」是指著誰說的?
faq-a讓我們先看但以理書第十章的有關經文:
13節:「但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大君〔就是天使長,21節同〕中的一位米迦勒來幫助我,我就停留在波斯諸王那裏。
20節:他就說:你知道我為何來見你麼?現在我要回去與波斯的魔君爭戰,我去後,希臘的魔君必來。
21節:「但我要將那錄在真確書上的事告訴你,除了你們的大君米迦勒之外,沒有幫助我抵擋這兩魔君的。」
以下通過三方面的論述去解答所提出的問題。
一. 靈界爭戰的真實
但以理書第十章記述但以理禁食禱告(1-3節),因他的禱告達到神面前,神就差遣天使加百列前去告訴他有關將來事的奧祕。然而在前去的路上,加百列與波斯魔君和希臘魔君發生靈界爭戰。這場爭戰激烈,因為有天使長米迦勒幫助加百列一同與波斯的魔君爭戰。
後來加百列告訴但以理說,他未克前來,乃因為「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13節)。下文20節又說:「……現在我要回去與波斯的魔君爭戰,我去後,希臘的魔君必來。」
「君」是「王者」,是具有權能的人物。《新聖經譯本》 (New English Bible) 把第13節的「波斯國的魔君」譯成「波斯國的天使君王」(The angel prince of the kingdom of Persia),將「天使」的意義翻了出來。中文加上「魔」這形容詞,是將他們列入「不是善類」。他們正是靈界人物,而且滿有力量,否則怎能與天使長加百列與米迦勒爭戰二十一天之久?因此,「波斯國的魔君」應是指「惡天使」說的,「希臘的魔君」亦然。
但以理書雖然沒有記述天使長與魔君之間爭戰的內容,卻明顯地指出屬靈爭戰的實在性。
列王紀下第六章記述亞蘭王一次用大軍圍困多坍城,要捉拿神人以利沙(13-14 節)。以利沙與他的僕人清早起來,看見敵軍的車馬軍兵圍城。那僕人感到驚懼,不知如何是好。以利沙勸導他不要懼怕,因為「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16節)。神人後來禱告求神開這少年人的眼睛,讓他看見滿山都是要來幫助以色列民的火車火馬。(17節)
這是靈界的揭祕。其實靈界的事確實存在,只是肉眼不能看見而已。當我們靈眼得開,就可以看見。感謝神,今日有神的話語幫助我們,讓我們可憑信心去接受。
保羅講述信徒所要面對的敵人,是管轄幽暗世界的惡魔(弗六10-20,尤參12節)。既然天使長都受到黑暗勢力的阻撓,更何況我們這些有血有肉的凡人呢?基督徒生活不是一個遊樂場,乃是一個戰場。
二. 屬世政權背後有靈界操縱
  在「魔君」前面加上「波斯」和「希臘」兩個國家名稱,指出惡天使的權力是受限制於某個特定的地域與範圍。新約聖經同樣記述鬼魔的勢力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參可五10;路八31),他們不能無處不在。
「波斯魔君」與「希臘魔君」正是魔鬼撒但差派到兩國的使者,暗中影響這兩國的領袖,使他們敵擋神。雖然但以理書強調邦國的興衰在乎神,然而,真正使神的審判臨到這些國家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領袖只顧順從地區性的魔君行事。以賽亞書第十四章講述巴比倫王被背後的魔君所主使,以西結書第二十八章的推羅王也是被推羅的魔君所操縱。
雖然如此,天上的善天使亦有同樣的責任。米迦勒被稱為「大君」(21節),被派管理及看守以色列地,但以理書十二章1節更進一步介紹他是「保衛你本國之民的大君」。以色列民同樣有善天使護衛。其實巴比倫亦有,因為但以理在異象中看見管轄巴比倫的「守望的聖者」(但四13)向他說話。
毋庸置疑,「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都受「世界的王」所管轄(參約十二31,十四30)。魔鬼差派他的眾多使者在不同地區作迷惑與破壞的工作。當信徒努力事奉要為主得人,魔鬼與他的差役就四處出動攔阻人,矇蔽人的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亮他們(林後四4)。
有人或許會問:「神既是無所不能,為甚麼不及早消滅魔鬼與他的差役,讓他們不要再攪擾世人呢?」雖然神是統管萬有的主,但在祂所允許的計劃中,仍容讓天使與惡魔持續有屬靈的爭戰。然而,在將來的世界裏,神並沒有讓天使(無論是好是壞)參與管理的工作(參來二5)。這句話可能反映新約時代的人對惡天使參與現今世界的管理的觀念。然而,這只不過是現今世界的現象而已。總有一天,惡天使要受神的審判,到神為他們所預備的永刑的地方(太二十五41;參啟二十7-10)。
三. 禱告的力量
  但以理恆切禱告共二十一天(參但十2、3),這跟天使長米迦勒與魔君折騰了二十一天有密切的關係。但以理對天使與魔君的爭戰似乎毫不知情,他的禱告並非刻意衝著惡勢力而發,他只想明白神對他本國子民的心意。但以理的禱告具有影響靈界的能力,而天使加百列特別為他的「言語」而來(12節下),是因為他「專心求明白將來的事」(12節上)。
保羅在指出我們是與管轄幽暗世界的惡魔爭戰之後,鼓勵聖徒要作主精兵,並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剛強抵擋仇敵(弗六14-18)。他在弗六18強調說:「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撒但的使者可能頑強,一個惡天使就抵擋加百列二十一日之久。然而,由於靈界惡魔的攪擾,我們更要用禱告去得勝他。
今天,有人強調說,因為有「區域性的邪靈」,所以要經常宣告靠耶穌得勝的能力去抵擋邪靈,讓他不能在某地區作攪擾的工作。然而,我們得注意,雖然我們不能低估邪靈的工作,卻也不要高估他們的勢力,讓自己惶惶不可終日,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得勝撒但的權勢,那在我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中的更大(約壹四4)。另一方面,當我們在禱告中宣告靠耶穌能力來攻擊邪靈的同時,不能忽略要積極地傳福音,因為真正的傳福音和領人歸主,是擺脫邪靈控制人靈魂的最好策略。


十步研經法示範10 – 使徒行傳一章八章

第九步驟:列出細節
從第八步驟已得出應用的原則:「今日的信徒必須倚靠聖靈所賜的能力,承擔主所託付的普世使命,作見證直到地極。」

以下是初步的細節:「我要倚靠內住聖靈所賜的能力,以教會與家庭為中心,傳福音給家人、親屬、朋友、甚至是我看為地位卑微的人。」

寫下初步細節之後,要問一個問題:「這樣細節的應用夠仔細嗎?」相信是「不夠的!」因為它沒有將應用具體化,沒有指出要傳福音的人物、地點、時間與方法等。

以下是一些比較具體性的細節應用:

1. 「我求聖靈充滿我,在我周遭的親友中為主作見證。我現今列出三個朋友的名字,然後要想出下一步對每個人應該怎樣開始。」

(帶領查經時可以提問的相關問題:「你具備聖靈所賜的力量去作見證嗎?」「你願意在你周遭的親友中選出三人,開始向他們傳福音嗎?」「你要怎樣有效地逐個帶領他們?」)

2. 「在教會中,每個主日都有一些未信主的新來賓,我要配合教會的探訪部,先找出他們的名字與電話,然後找出一個與我的背景、言語相近的新朋友,要用一個月的時間聯絡、探訪、以及傳福音給他們。」

(帶領查經時可以提問的相關問題:「在你的教會中最近主日來的未信主的新朋友,你希望怎樣帶領他們信主?」)

3. 「我今年內最少要參加一次短宣事奉。我要開始打聽要跟誰去?是跟教會去呢?還是跟別的宣教機構去?經費如何籌備?是自己一人還是與配偶家人一同去?」)

(帶領查經時可以提問的相關問題:「在今年內,你是否願意參加一次短宣事奉?」「若是願意,又當如何進行籌備呢?」)

第十步驟:身體力行

將以上所列出的細節,按照所定的計劃付諸行動。在行動之先可以為這些決定祈禱,亦可以找一至兩位好友一同實行,或是請他/她為你祈禱,使你可以完成。


牧師是否應有任期?

教會的牧師(或傳道人,下同)是否應有任期?這問題在聖經似乎沒有明確交代。初期教會的使徒或教會同工,當接受聖職後,基本上是做到離世才停止,沒有任期,沒有退休。由此看來,聖經似乎贊成神的工人不需要有任期,因他們的去留是他們與神之間的事,可按從神而來的感動自行決定。
牧師沒有任期限制,好處是這樣做會尊重牧師是神的僕人,他們蒙神呼召,向神負責,別人不須亦不方便參與提出任何意見。然而,這樣做的缺點是:萬一牧師因有了「金飯碗」而疏懶或不稱職,教會同工與會眾需便要不斷忍耐,而聖工亦可能因此停滯不前,不知如何解決。
故此,有些教會設立牧師有任期的體制。例如,聘任牧師時以三年或四年為一任,在任期即將屆滿前由教會長執會(或最高決策議會)或會眾投票,經多數票(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通過後可續聘。有任期的好處是避免以下情況:牧師不稱職時,教會不知道當如何處理。然而,有任期的缺點是給牧師無形壓力。因為任期一下子就屆滿(特別是兩年或三年一任的),牧師面對議會或會眾的裁決,會有一定的壓力;若牧師因此要討好會眾,就不能按從神而來的感動去講道或帶領教會了。
筆者認為較好的處理方法是,在牧師上任後設一個適應期,以三年或四年為準。在適應期過後,應該給予牧師無限期的聘任,類似許多大學所採用的終身任職權(tenure)制度。
這世上沒有一個體制是全無問題的,因為基本的問題是在人身上。然而,教會對牧師的職分要有相當的尊重,因他是神所呼召的僕人,不是僱工。筆者相信用三至四年的時間觀察,應該可以看出牧師的為人與處事作風等。
若是牧師後來不稱職,怎麼辦?教會必須先為這事多多禱告,然後請屬靈人按屬靈的原則處理問題。深信教會元首主耶穌基督會賜下智慧,為我們亦透過我們去解決問題,切忌按血氣行事。

(註:有關教會應如何尊重牧者,請參考本網站曾刊登的「如何善待你的牧者」一文)


十步研經法示範7 – 使徒行傳一章八節

第五步驟:逐題解答(四)
現在再看所解答的十五題的答案,可以進行對照註釋的步驟。在上次解答問題之後,我們列出五本可參考的使徒行傳註釋書:

• 布如司著,李本實譯,【使徒行傳】(近代萬國通用新約註解)。台北:浸宣會文字出版部,1969。

• 馬歇爾著,蔣黃心湄譯,【使徒行傳】(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87/1997。

• 斯托得著,黃元林譯,【使徒行傳】(聖經信息系列)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

• Barrett, C. K.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2 Vol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4.

• Longenecker, Richard N. “Act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 9. edited by Frank E. Gaebelein,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1.

現選取其中的三本註釋書,是一般信徒讀後可以懂的註釋,並將讀後的重點收集如下:

一. Richard N. Longenecker 的註釋

在書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的:

1. 他強調這節經文是耶穌最後的囑咐,亦是使徒行傳的主題經文,使徒行傳以後的記述都是這節經文的詮釋。它所涵蓋的是一個人物,一種力量與一項計劃:人物是主耶穌;力量是聖靈;計劃是作見證從耶路撒冷開始,直到地極。

2. 另外,他引述原文,說明在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兩個地域的前面只有一個冠詞,表明它是在同一個地理範圍內,但屬於兩種不同民族。這是讀中文或甚至英文聖經都不一定會發現的心得。

二. 布如司的註釋

這本註釋對於這一節經文的解釋,就只有短短的一頁左右,不長!作者的見解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

「因為耶穌在祂受洗的時候,曾受了聖靈和能力的膏,所以祂的門徒現在也要同樣的受膏,使其能繼續祂的工作。」(頁30)

另外,他強調「見證」是使徒行傳全書「很顯著的主題」,並列出下列經文:二32;;三15;五32;十39;十三31;二十二15等作為參考。他並且引用以賽亞書四十三10;四十四8兩處經文說明以色列曾被稱是世上神的見證,但以色列一國尚未完成這使命,就由耶穌基督接續去完成。

布如司亦同意這裡所提述的地理名詞是使徒行傳的「內容索引」。

三. 馬歇爾的註釋

作者指出:「有人認為地極是羅馬,但其含意可能更廣遠,使徒行傳結束時,並沒有說這任務已經完成,只是第一階段完結而矣。」(頁46) 「這幾句話是耶穌離開地上之前最後的幾句話,有它特別的重要性,與(路加)福音書所記祂最後的話十分相符。」(路二十四46-49)

結語
總括來說,這些註釋書有多處補充的見解,值得參考。

另外,在我們十五題的解答中,與這些註釋書的結論並沒主要矛盾的地方(若然有,就必須經過衡量之後選取一個較合理的答案)。

**下期預告:請將這節經文歸納總意,並找出它的主題與應用原則。(註:請先看這節經文所包括的重要神學思想,然後再組合成為一句經文的主題,再引伸到應用的原則。)